首页> 专题专栏>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党史故事>
一百堂党史课 | 茅以升:在祖国江河上架起长虹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3日 10:54:07     

在浙江第一大河钱塘江上,静卧着一座历经沧桑的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这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也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

而它的传奇之处还不止于此——在短短二十年间,钱塘江大桥曾被建成、炸毁,又重新复建。这三件大事,都与一人有关。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茅以升,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与钱塘江大桥有着不解之缘。

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立志“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升入中学后的茅以升以詹天佑为楷模,决定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为国家建造新型大桥。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此后又获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茅以升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毅然回国。在当时中国的大川大河上,横跨水面的桥梁基本上是外国人主持修建的,壮志满怀的茅以升决心实现中国人自己造大桥的梦想。

钱塘江是杭州当地有名的恶江,地理环境复杂,遇到狂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时,江面狂风席卷,巨浪滔天,极为凶险。因此民间有“钱塘江造桥——办不到”的谚语,还有外国桥梁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

“钱塘江上可以造桥!我们来造!”1933年3月,茅以升开始主持建设钱塘江大桥。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这样的困境,茅以升带领团队废寝忘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钱塘江底40多米的流沙是建桥中的一大障碍。据茅以升之女茅玉麟回忆,按照父亲的设计,要将1440根木桩穿过厚厚的流沙层打入江底,但是工程队用了整整一夜才打入一根,效率甚底。正在茅以升心急如焚时,他看见小朋友浇花时把泥土冲出一个洞,瞬间得到启发:如果将水流加大,能不能把江底的泥沙冲开?茅以升马上开始实验,一夜就打入了30根木桩,这就是著名的“射水法”打桩。

冲破重重险阻,1937年9月26日,杭州钱塘江大桥铁路桥首先通车。一列载着老百姓和抗日物资的列车隆隆驶过大桥,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抗日战争初期,大桥担负起了南撤军民的物资运输与疏散人口的重要作用。

然而,刚刚通车三个月,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杭州城下,大桥即将落入敌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茅以升不得不协助军事人员巧妙埋藏炸药,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带领桥工处人员迅速后撤。茅以升悲愤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爱国誓言,有关建桥的14箱重要资料,他一直随身携带。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54年3月,钱塘江大桥终于正式恢复使用,茅以升实现了自己此前的誓言。他辗转几千公里精心保护的资料,也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茅以升早在1962年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组织需要,一直留在党外工作。1985年,他再次诚挚地表达了心愿:“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入党之殷切期望与日俱增。”“怎样对党有利,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我就应当怎样做,这是大局,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是我终生志愿。”

1987年10月12日,91岁的茅以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宣誓仪式上,当时患有严重眼疾、几近失明的茅以升努力睁大眼睛,要看清印着镰刀锤头的党旗。他激动地说:“今天,是我一生最光荣、最难忘的一天……我的新生命从92岁开始!”

如今的钱塘江上,一座座大桥如长虹卧波,车辆川流不息。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茅以升晚年时写下的一段话,至今仍被展示在钱塘江畔的钱塘江大桥陈列馆,激励着一代代中国桥梁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王婵 设计)


中共西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藏ICP备14000034号-1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