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党史故事>
一百堂党史课丨靠实事求是不断走向胜利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6日 10:19:15     

油画:《井冈山会师》新华社发

白云深处,群峰连绵,山路两旁毛竹林连山成片。沿着一条崭新的水泥公路,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拔地而起。

神山村,坐落在江西井冈山黄洋界脚下。村子里有一面“笑脸墙”,墙上贴着27张村民笑脸照片,拼成爱心形状,定格下红火的小康生活。

4年前,神山村与井冈山市同步摘掉贫困帽子,现在正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山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走对了精准脱贫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他强调,要正确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

实事求是是贯穿我们党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百年传承的好传统好作风。九十多年前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气,就不可能冲破障碍,开辟井冈山道路,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中国革命陷入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政策,共产党人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起义。然而,秋收起义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部队攻打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遭受重大损失。危急关头,毛泽东放弃原定计划,带领部队由文家市转兵,沿罗霄山脉向南移动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

南下途中,部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时,毛泽东想向南转移取得与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联系,还想打听和寻找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尽早与南下广东的朱德部队会合。

1927年10月14日,毛泽东率部到达酃县水口,进行了将近9天的休整,这是工农革命军离开文家市直至上山前最长时间的一次休整。也正是在这期间,战况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州、汕头失败,下落不明。湘南地处平原边缘、交通要道,从这个消息中他判断,在如此敌人必争之地立脚不现实。若率部继续南下和南昌起义部队靠拢,既无可能,也无多大意义,于是当机立断,放弃在湘南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决定引兵井冈。

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毛泽东结合革命形势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武装割据既要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又要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井冈山地区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凶险、高山连绵,通往山上的道路屈指可数。井冈山地区几个县盛产稻谷、油茶、茶叶、木材、毛竹和各种药材,可以为建立根据地提供好的经济基础,加之邻近的宁冈、酃县、茶陵等县都有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奠定了良好的革命基础。不仅如此,当地地方武装也是可团结的力量。

当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到达茨坪,把红旗插上井冈山。

从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率部南下,到放弃湘南根据地引兵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到逐步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这些成功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扭转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也让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重要方法逐渐成为指引中国走向胜利的思想武器。

回顾百年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实事求是,从而不断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在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拥护的情况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实事求是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左香云,现任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回忆说,过去的神山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红薯山芋当主粮”,村民只能种地攒钱、外出打工。

1996年,初中毕业的左香云开始外出打工。在外漂泊的日子让左香云明白,“外出打工的老路子,不能摆脱贫困”。

2000年底,左香云回到家乡。作为一名党员,又是当年全村唯一在村里发展事业的年轻人,他暗下决心,留在家乡就要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立足本地资源,“做出自己的产品”。

摘掉神山村贫穷的帽子谈何容易。村党支部首先实事求是地分析神山村的优劣势:山林资源丰富是井冈山的一大特点,平均海拔800米的神山村,像它的名字一样,常年云雾缭绕,为毛竹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毛竹是我们神山村的宝贝。”在左香云看来,当年红军利用竹钉阵给敌人设下埋伏,现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也可以靠它。可神山村交通闭塞,村民们只能将毛竹做成竹筷、竹篮、簸箕等竹制品,再行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拿到集市上去卖,不仅耗时低效,销路也单一。

为了盘活神山村的毛竹资源,左香云决定赴浙江学习竹制品加工技术。之后,他又借钱买了一台机器开始作坊生产经营。“起初,产品因为没销路、技术差,一度陷入困境,但想想当年红军那竹子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有志者事竟成,通过改进技术、开发产品,这条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之路逐渐成熟。

从产量低下、质量参差不齐到能够量产优质竹制品,左香云在竹制品加工之路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如今,作坊年产值早已经突破20万元,不少村民也因为竹制品产业实现脱贫。

村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开始思考如何带动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因为将神山与八角楼、黄洋界、红军练兵场等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来神山村的游客大幅增加。有没有可能将旅游客流转变成经济收益?左香云想到了提升产品附加值,认真调研后,他们推出神山村新的主打产品——神山竹酒。

这款新品颇具神山“香气”:装酒的竹筒是本地的毛竹,筒内的米酒也是自家酿造的,堪称地地道道的神山村出品。新品“出炉”不仅销路喜人,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我们一年需要上万根的毛竹”,左香云算了这么一笔账,以前,他们对村民收购的竹筒形状、品相有严格的要求,一亩竹子有近30%不符合要求;现在用来装神山竹酒,圆的、扁的都能用,“相当于给村民增加了30%的收入。”

以产业带动增收,让本土资源变资产,竹子产业的成功给村民打了样。脱贫致富有了方向,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开始种黄桃、植红茶、改竹林、挖鱼塘、开餐饮……富民产业在神山村遍地开花。

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从革命胜利到摆脱贫困,日月换新天。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开发思路,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被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踏上新征程,还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中共西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藏ICP备14000034号-1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127号